新年伊始,生活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西南5个省级行政区的2亿多人,收获了一个特大“礼包”——
1月8日,西南片区试点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首批328家定点医疗机构上线运行。
由此,上述西南5地已全面实现住院、普通门诊、药店购药、门诊慢特病等全方位直接结算,参保人跨省异地就医体系初具雏形。
自2019年12月23日实现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开始,在解决跨省异地就医这一民生热点问题上,西南5地已携手探路1年多,终于让2亿群众因此项改革而受益。
跨省异地就医,究竟难在哪儿?西南5地的探索,又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哪些启示?
1
难在哪儿?
医保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3.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6.7%,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
随着人口跨省流动,异地就医结算也成为亿万参保人群的刚性需求。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指符合条件的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只需向就医地医疗机构支付需个人承担的费用。
但截至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大多处于市县级统筹层次,不同统筹地区之间的医保待遇执行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
对于异地就医的住院直接结算来说,差异主要在于各地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目录略有不同;而异地就医的门诊待遇则可能区分更细,不仅仅有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的不同,在很多细节方面也不尽相同。
这就意味着,在医疗低层次统筹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一个统筹区域流动到另一个统筹区域,就会遭遇跨区域异地就医结算难的困扰。
其次,各地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不一致,地区之间的数据难以相互对接。而医保结算时刻都在进行,这对系统的稳定、畅通性提出了高要求。
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通,在国家医保局出台标准编码之后成为了可能。2018年8月,国家医保局刚成立不久,便着手启动了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制定工作,到2020年,医保全部编码标准均已出台上线,并在全国落地,这也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
怎样改革?
本次西南片区试点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究竟改变了什么?
以前,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费用,需由参保人现金垫付后,再回参保地报销,个人垫资压力大、报销周期长、往返奔波苦、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跨省异地居住的门诊慢特病参保群众。
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西南5地医疗保障部门经过协作努力,申请成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区域,为攻克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这个“堵点”提供了可能。
针对各地情况差异大的问题,西南5地提出“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急用为先、先行先试”,在结算经办的过程中灵活应对的解题思路。
根据实施方案,本次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做出了以下探索:
明确先期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两个病种开展试点;
明确遵循“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全国统一清算、全省统一清分”原则;
明确将地域相邻、人员流动频繁的城市作为试点区域范围;
明确先期在重庆市全域内,四川省省本级和成都、攀枝花、泸州、资阳、乐山、达州等7个地市,云南省全域,贵州省黔西南州的328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试点,后续将逐步扩大结算医疗机构范围,有序推进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按照以上路径,遵循“先备案、选定点、持卡就医”原则,参保人按参保地规定办理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备案登记后,即可持本人社会保障卡在试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慢特病费用直接结算。
例如,重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中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可通过参保地经办服务窗口,也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自助办理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备案登记,备案时需选择1-2家定点医疗机构。
3
效果如何?
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的同类型试点不同,西南5地都处于西部,在区域发展、运行效率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差异更加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南5地的异地就医试点,就如同全国统筹医保改革的实验对照组,其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和突破口。
可以看到,西南5地医保门诊异地结算,体现了分地区、分类型、分批次、逐步推进试点范围的顶层智慧。这一做法具有至少三个优势:
优势1:在政策起步阶段控制实施范围和人群数量,保持改革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试点推出定点医疗机构名单,将范围限定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中的异地长期居住人员,为实际执行中进行调整保留了空间。
优势2:在医保基金压力、刚性保障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提高各地之间政策相融性,让政策更精准更高效。慢特病先期选用高血压和糖尿病两个病种开展试点,既充分考虑了群众需求,又遵从了各地的实际情况。
优势3:更有利于推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防止流动人员因病致贫。可以想像,这一试点的开通,将给异地安置、随迁、外出务工、创业就业人员等人员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带来极大便利,有助于人才充分流动,在西南片区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作用。
来自西南5地医保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西南5地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96499人次。
其中,川渝两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共5182家,重庆接入1887家,全市符合条件的住院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末,重庆参保人在四川就医累计备案11.54万人,住院结算9.42万人次;四川参保人在重庆就医累计备案23.88万人,住院结算16.3万人次。
这样效果突出的试点,还只是5地医保合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5地医保部门战略合作备忘录,西南片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将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药品价格及医用耗材招标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挂网信息共享”“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协同”“医保基金监管”“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医保专家库共享共用”“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医保人才队伍建设”9方面提升医保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西南片区参保群众建设更高水平、更具质量、更有温度的医疗保障。
随着“医保水平趋同化、规范标准统一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未来跨省医疗也将更加便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黄宇/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