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首任巡抚刘铭传兴办新式教育

来源:网络 2021-02-02

1709326182017-05-17 11:40:04.0特邀撰稿人 伍媛媛首任巡抚刘铭传兴办新式教育台湾,刘铭传,学堂,台北,学生,人才,中国,电报4343193秘档珍闻

http://gddazx.southcn.com/a/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70517/68f728ccd1761a85f9b93d.jpg/enpproperty-->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淮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从而介入台湾的建省与洋务运动中。

1885年,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1891年5月因病离任。他在台湾主政的7年间,“大兴新政,筑铁路,通航运,办清赋,辟山林,建学堂,讨军实,开矿产,振工商”,力图将台湾建为一座“富强之域”,为台湾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他认为要实施新政必须要有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近代教育。因此,刘铭传在台湾兴办的新式教育成为其教育实践的一大亮点。

力推西学 着眼台地人才培养

19世纪80年代刘铭传入台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标榜的洋务运动正处于热潮阶段,他们力图借西学以强兵富国。刘铭传也积极倡导洋务运动,注重对西洋科技文化等经世致用知识的钻研。1884年,面对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或占海疆,或吞藩属,无端欺藐,遇事生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局,刘铭传上书光绪帝,指出:“中国战不如人,器不如人,不思改图,后将奚立?”为此,他详细提出了整顿海防讲求武备的方略,认为“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不出十年,事可不为矣”,并建议将“设局译刻西书引导后进以广人材(才)”列为重要内容。他还用康熙帝“因钦天监与西人互相争测算,特合中西之法勒为成书,一时群才蔚兴”的事例,恳请光绪帝仿效先帝,合中西之法的传统,读西书,变西法,使中国自立。

刘铭传出任台湾巡抚后,为实现台湾的近代化,制定了“台湾近代产业计划”,准备创办大量新式企业,而新式企业的创办,需要一大批具有近代科技文化和管理知识的新式人才。当时,台湾在职的官员绝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他们思想守旧,官气十足,清谈钻营有余,经世务实不足,是一群“难与谋始,患不至终”的官僚队伍。内地虽有一批具有近代科技文化知识或精通洋务事业的人,但因台湾重洋远隔,瘴疠横行,为“艰难险阻之途”,多不愿前往,即便勉强同意到台任职,也“往往要挟多端,月薪率至五百余金”。可以说,当时台湾人才极度匮乏。为此,刘铭传把人才开发摆在首要位置,他一方面在各地兴办书院,推进大众教育;另一方面,则积极倡导和推动新式教育,“开西校,译西书”,培养掌握西学的专门人才。

中体西用 创立台北西学堂

1887年3月,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今台北园环附近)设立了一座直属于巡抚衙门的台北西学堂。学堂聘请侨居外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张尔诚担任总监,另外两名留学生担任助教,延聘丹麦人辖冶臣和英国人布茂林任洋教习,教授英文、地理、算术、测绘等课程,又从大陆内地聘请汉教习4名,分授经、史、子、集。这样一来,既能内外通贯,亦可熟知礼法,“不致尽蹈外洋习气”。

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四日,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台湾开设西学堂选定学生、教习并应用经费事奏折(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台北西学堂首批招收了20余名“年轻质美之士”。学生在校受到严格训练,“日以巳、午、未、申四时专心西学,早晚则由汉教习督课”。不仅如此,西学堂还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每届三个月,委员会同洋教习考校一次”,并根据优劣分别奖励或戒饬,“有不堪造就者”,则随时淘汰辞退。

为确保台北西学堂教习及学生能安心教学技艺,刘铭传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洋教习每月修伙洋三百五十元,汉教习二人每月各支薪水洋五十元,共折合库平银三百二十四两。”学生由附生考入者,每月给银8两,由文童考入者,每月给银5两7钱6分等。学生坐具及随时应用的西洋图书等均由学堂“据实开支”,每年经费达7000余两银。

台北西学堂开办期间,刘铭传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到校检查学生的学业,认为其“成效可观”“规模粗立”,由此发出感慨,“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1890年,西学堂迁至台北登瀛书院西邻新址,规模不断扩大。西学堂自建立到刘铭传离台,共培养了64名学生。这些西学堂的毕业生后来大多数成为台湾新式企业的栋梁之材。

兴办西校 造就台湾专门人才

随着新式学堂在中国的不断兴起,刘铭传为了加强台湾的海防,促进台湾的发展,在培养专门人才方面也进行着种种尝试。

同治末年,日兵侵台事件发生之后,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认识,深刻地认识到电报在台湾防务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887年,由台湾巡抚刘铭传主持,德国泰东洋行承包铺设了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170里的海底电缆,台湾省与福建省首次实现电报联络。1888年3月,还在陆路架设、接通了基隆经台北至台南的电报线,总共水陆铺设电缆、电线达1400多里。为培养司报手和制器手等电报专门技术人才,使电报事业能够自行经理而不受制于外人,刘铭传于1890年在台北大稻埕建昌街电报总局内设立了电报学堂,聘请外国教习教授电信技术。电报学堂的创设,开启了台湾培养专门人才之先河。

为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刘铭传还在台湾创办了水雷学堂。对于日本的威胁性,刘铭传早有察觉,他担任台湾巡抚后,更进一步认清了日本觊觎台湾的侵略野心,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他曾在台湾东海岸远眺日本时说:“即今不图,我为彼虏矣。”为此,刘铭传积极筹建日学堂,希望通过培养一批能阅读和翻译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资料的人员,以研究日本帝国的动向。遗憾的是,随着刘铭传的去职,筹建日学堂的动议最终作罢。尽管如此,刘铭传创办的各种新式学堂,改变了台湾教育的落后面貌,为台湾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成效大著,台湾教育为之一新”。

刘铭传任职期间在台湾开展的大规模近代化建设,尤其是闽台海底电缆的建设,完全是由中国自主建成的。试想,如果不是有一批懂得近代电力技术的人才,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的。而这一切,都与刘铭传在台湾兴办的新式教育不无关系。因此,他也被台湾民众尊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5月12日 总第3065期 第二版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编辑推荐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