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888集团游戏官方登录网址:用好戒尺亦有尺度 3月1日起,中小学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

来源:网络 2021-03-04

3月1日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施行。《规则》首次明确:确有必要的可实施教育惩戒。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老师过于严厉地惩罚学生,容易演变为体罚,那么哪些不当教育行为被明确禁止?学校、教师可采取哪些教育惩戒措施?把“戒尺”还给老师,如何把握好尺度、温度和限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教学中的“惩戒教育”是必要的,但对于如何用好“教育惩戒权”,还需要学校和家长携手探索。打不得,训不得,调皮孩子怎么管?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惩戒权”

俗话说:“三分教,七分管”,要把学生培养成才,不仅需要教育引导,也需要适度的管理惩戒。从3月1日开始,《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可采取批评训导的方式,但不能伤害侮辱。

“孩子需要一定的严格管理,但是过去存在边界不清晰的问题。每次管教学生,我们都是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一个‘变相体罚’的帽子。”某小学校长高燕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颇为敏感,老师们陷入“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老师们有时很苦恼,更是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敢管”,唯恐被冠以“变相体罚”的罪名,可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打不得,训不得,调皮捣蛋的孩子怎么管!”常常让许多年轻教师困惑不已。

“关于惩戒权,争议还是存在的。比如,老师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惩戒,这个度很难把握,而且每个家长的认知度、接受度不同,有可能一个惩戒举措符合教育部规定,但家长认为它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可能到时候就会扯皮。”一位校长坦言,学校已经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转发学校教师共同学习,但是目前还没有开始相关探索。

对此,记者随机采访了10所学校的老师或负责人,10所学校均明确表示对于教师的惩戒权如何使用学校目前并无明确规定,但明确要求: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正常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一些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进行小惩罚。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让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依据,这如同给了教师一把‘尚方宝剑’,但这把剑在学校是‘悬而不用’的。”某新建学校校长告诉记者,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摸摸头等方式提醒孩子,即便极个别孩子需要“惩戒”时,她也要求老师们私下惩戒,而不是在教室内罚站,“在教室内罚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还是需要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内心,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虽然有的家长表示‘老师可以惩戒孩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不敢随便使用这一‘特权’。”高燕表示,惩戒权不是“打学生”,而是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然而近年来,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案例被频频曝光,在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下,很容易让人们形成对教师群体的负面印象,一些教师因此感觉底气不足,难以行使惩戒权,“与过去相比,现在不少孩子都有些‘玻璃心’,从小在‘掌声’中长大,缺少挫折,稍有不顺可能就承受不了,面对‘想管不敢管’的纠结,不少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

教学中需要必要的惩戒教育

手中虽有“戒尺”但不会轻易使用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规则》起草,共收到来自社会的6400多条具体修改意见,其中持支持态度的超过八成。从调查数据来看,基层校长、教师普遍希望国家明确惩戒规则,大多数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

在传统印象中,教师的形象和戒尺密不可分。然而,当“将戒尺还给老师”,给予教师管教权时,老师们却纷纷表示:非常纠结。

“现在有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高度重视和高度保护之下,敏感而脆弱,和同学一言不合甚至大打出手,和家长一闹矛盾可能就离家出走。如果老师就某一件事对一个学生进行惩戒,会不会带来一些敏感的心态,这也是我们老师比较担心的。”采访中,几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王鑫是我市某小学的一线教师,对于“教育惩戒权”,他直言“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必要的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但惩戒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它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而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实施惩戒教育的基础。”

对此,王鑫举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个例子。

“当时接手新班级时,班里有一个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在课堂上吃东西,还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王鑫告诉记者,最开始,他经常在课堂上提醒孩子要注意,甚至曾让他站着上课,但是收效甚微。

于是,王鑫经常在课堂上观察这个孩子,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仔细琢磨孩子的心思。“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画画,正好我又是美术教师。于是,我在课堂上对这个孩子说,以后你给我当课代表,负责收作业。”

没想到,教育效果好得出乎预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十分专注也非常认真,深厚的画画功底让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同样,教师张艳也和王鑫有着相似的看法。

“教育惩戒具有其合理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加强对其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在张艳看来,惩戒≠体罚,而是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惩之有法,引以为戒。“惩戒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引起学生思与行的警觉,促其进行自我教育,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应公平公正,合理化、透明化,适度适量,使其真正为教育而服务。”

“作为教师,必须把爱作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反之,即使有条例在手,也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惩戒条例我觉得只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绝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张艳说。

家校携手才能用好“特权”

家长支持“惩戒”但希望“罚之有度”

“作为一名家长,我并不反对孩子在做错事时老师给予一定的惩戒,但惩戒的方法是否得当、惩戒的度是否把握得住,这是我们最在意的。”家长李萌说出了不少家长的态度。

近年来,体罚、家校矛盾等负面事件频出,家长们也希望学校、老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适度而行。

“我认为适当规范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不提倡用暴力,包括语言暴力、肢体暴力来对待学生。无论从家庭的角度,还是学校的角度,我认为教育还是以引导、影响为主。”李萌说。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赞同对学生采取惩戒措施,但如何惩戒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惩戒绝非“打骂”学生,根据规则,惩戒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书面检讨、适当增加运动要求等一般惩戒;第二类是由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予以训导、承担校内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惩戒;第三类是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改变教育环境或者限期转学等较重惩戒。不过,即便规则表述得十分清楚,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老师能否把握好尺度,合理惩戒,让一些学生家长有所顾虑。

“其实,教师行使惩戒权实施的难点在于,到底什么样的惩戒方式是合规合法的,哪些属于不合理惩戒,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直比较模糊。”某学校校长刘娟告诉记者,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什么样的做法算教育、什么样的做法算体罚很难界定,一切都以学生的感受为准。

而新规的出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痼疾。“近些年来,一些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不知如何去管,仅依靠口头教育,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效果。”刘娟告诉记者,她从教30多年,发现在对待孩子违纪违规以及其他有害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现象上,部分教师的处理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个别教师处罚学生随意化、情绪化,过度惩戒、体罚学生;另一种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管,不愿管。

“惩戒权重回课堂,能否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家长和老师双方能够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刘娟认为,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关键要教育好、引导好孩子,让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成长力量,同时也能够避免许多家校纠纷。如果家长对于老师教育孩子并不放心,动辄因老师惩戒而向学校发难,那所谓的“教育惩戒权”便成了一纸空文;另一方面,惩戒权重回课堂实则是在倒逼教师队伍加强日常培训以及高尚师德的养成,“只有家长和老师各自提升自我修养,才能让教育惩戒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只是给教师“戒尺”远远不够

对于鲁迅先生来讲,老先生的戒尺是他难忘的记忆,但让他更为难忘的是,经过老先生一次严肃的批评后,他在课桌上刻上了“早”字,让他受益终生。

现在不少70后、80后常说,我们小时候才没这么娇气,让人说两句就有轻生的念头。那时候,家长见老师总是说:“孩子交给学校,我们放心,随便管,不听话就打!”

如今,新规实施,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老师对学生“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尴尬状态吗?

其实,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教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师都需要教育惩戒。但只是给教师“戒尺”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把教育惩戒的压力统统交给教师,“惩戒”只是一个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和家长达成共识,让老师面对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孩子时不再“不敢管”。

因为,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对于不良行为的惩戒更是如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参与,共同落实教育责任,才能有效塑造孩子的健康品格,培养好下一代。如果家长不转变教育观念,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容不得教师对孩子的半点批评,更别说惩戒了,那么教师仍然可能不敢放手去管教孩子。

孩子犹如一棵树,除了阳光、雨露、温度、土壤,还需要有人修枝剪杈,这样的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教师和家长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护者”,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规矩意识淡薄,得不到及时教育,将来给孩子“一巴掌”的不是老师,而是社会。

原标题:3月1日起,中小学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 用好戒尺亦有尺度

值班主任:田艳敏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