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92102021-03-01 11:18:31.0和赵露思一起,透过成都窥见世间百色 | 我和我的家乡成都,家乡,融合,茶馆,食材268344时政
http://img.cyol.com/img/news/https://pic.cyol.com/img/20210301/img_9600613b266a80b306402b8a42fcbc5bcf03.jpeg/enpproperty-->
和赵露思一起,透过成都窥见世间百色 | 我和我的家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欢迎收听:
“大家好,我是赵露思,欢迎收听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酷我音乐联合出品的融媒音频节目《我和我的家乡》。”
有人说,透过成都,你能窥见这人间百色,这座位于西南四川交汇之地的古城,热闹繁华了千年,如今,东大街的金融区高楼林立,市井里的巷巷儿火锅热辣鲜香,新与旧、内与外在这里相融共生,构建了一场笼着烟火气的幻梦,“蓉城”似乎能融纳一切,又孕育创造出新的可能。
将时光回溯,成都那丰润的历史画卷便铺陈开来、映入眼帘。在无尽有关于成都的正史民说中,这个“融”字,格外显眼。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里的“万户千门”,和成都历史上数次移民融合,有着莫大的关系。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安史之乱,朝局动荡,唐玄宗来蜀,文人政客追随而至。战乱不歇,北人移蜀成为浪潮,时至明朝,湖广人民大量迁居蜀地,充实四川人口。这片肥沃土地,因其易守难攻的独有位置,成为太多人心中逃荒避难的安稳桃园,而成都也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四海之宾。于是,无数移民在此繁衍生息。
奇妙的是,“移民”聚集的蜀地成都,非但没有形成割裂,多种文明在此交融发展,反而视天下万民为手足。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这句话,书写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一面“死”字旗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民族存亡,成都儿女毅然决定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祖国的那面红旗,也融进他们鲜血和汗水;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而“无川不成军”的赞誉也流传至今,融为了成都的英雄底色。
如今,走在这繁花遍开的锦官城中,只见太古里人流涌动,裸眼3D惊起一片片惊叹,又见老式茶馆喧哗依旧,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又被这座城市巧妙的融于一体,流淌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说到融合后的创新,成都早早贴上了属于自己的“标签”,那就是成都人特有的骄傲——“成都造”。不论是古时提花织机、雕版印刷术,还是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
又或者是衣食住行,吹拉弹唱,都是取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例如茶馆里飘出的川剧声,提及川剧,《汉州志》这样记载了它的多元,川剧融汇高腔、昆曲、皮黄、梆子、灯戏等南北腔调,加上表演方式的大胆创新,绝活变脸一亮,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只要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里一坐,保准能听上一出好戏,唱到精彩处,和南来北往的茶客一同喝彩,仿若穿越古今,与四海来客,共话江湖传奇。
有人说,成都的人一半在茶馆,一半在火锅店,火锅所代表的成都精神是最真切的。冒菜火锅冷沾沾,冷锅串串钵钵鸡,无一不是对食材的大包容。鸳鸯锅本身即是八卦的形状,不管你吃辣与否,我们都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大快朵颐!川菜的特色也很少在于食材本身,而是使用特殊的香料将普通甚至无人问津的食材变成了卖断货的硬菜,这也说明了成都人面对绝境时创新求变:即使是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也能将自己变成香气扑鼻名满天下的名菜。
历经千年沉淀,走进当下,融合与创新仍是成都这座城市的主题。
远的不提,就在这两年,成渝唱响一出“双城记”为“十四五”开局铺垫。300公里的距离在过去不可谓不远,如今,两地“异地”却似“同城”,而“双城”携手,也为两地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双城经济圈的将史书中的“融创”二字,搬到了成都时代新篇上。
乘着成渝高铁行进在川渝大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力做大智能产业,在构建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过程中实现最大的“融合”,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会有更大的作为。成都人继承先辈创新品格,以融合的姿态拥抱世界。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风物长宜放眼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快车道上奔驰的成都,依然吸收借鉴着大江南北、普天之下的文化营养,不断滋养着深厚悠久的“天府文化”,在成都这个“大熔炉”中不断生根、“蓉”合、创新。
制作人员名单
出 品 人:张 坤 史力学
总 监
制:毛 浩 赵 倩
总 制 片:闵 捷 付豪杰
监 制:王俊秀 唐 轶 王 帝
策 划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本期作者:白 妍 邢舒月 焦泓翔
本期编辑:王 帝
本期嘉宾:赵露思
统 筹:沈少博 席 奇 刘 畅(实习)
宣 发:聂思媛 张浩祯 张 胶
供 图:《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音 视 频:《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文字呈现:《中国青年作家报》
其他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