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刚刚闭幕的广州市两会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获批准,立足更高战略视野和思维格局擘画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所在的海珠区,吸引着众多关注。阿里巴巴、腾讯、复星、唯品会、小米、树根互联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集聚,琶洲西区建设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规模达782亿元;兼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带动产业升级的城市更新驶上了快车道;高标准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商圈体验地……
在东部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在中部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在西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十四五”开局,海珠以“一区一谷一圈”全新布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旅。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可见: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优化东、中、西部三大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打造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2035年远景目标是琶洲建成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海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竞争力进入广州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经典魅力、时代活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在新征途上,海珠蹄疾步稳,向前迈进,焕发“生猛”活力。
位于阅江路碧道上的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
动力之变:
竞逐产业新赛道 数字经济加速跑
1月26日,海珠区举行琶洲试验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应用启动仪式,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正式在琶洲试验区落地应用,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提供强劲“加速度”。在此之前的1月8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琶洲高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这背后,海珠竞逐产业新赛道,数字经济加速跑。按照“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海珠加快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坚持在平台提升、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打造“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
目前,进驻琶洲的总部企业注册成立了125个业务和项目子公司,龙头效应、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在建设。琶洲拥有18家市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0年1月-9月,琶洲试验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8.72亿元。2020年1月-11月琶洲地区企业数量净增约2000家。在琶洲试验区的带动下,2020年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391.79亿元,同比增长43.7%,展现出数字经济的蓬勃生机。
建设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如何做好服务配套,海珠区提出以一流的工作作风推进琶洲试验区建设,强化担当作为,全面抓落实、全力抓突破、全程抓责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当好“首席服务官”。加快形成“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应用+金融”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一流的服务配套。由中国科学院徐宗本院士牵头、多名院士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琶洲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助推琶洲试验区向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迈进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琶洲发展战略谋划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空间之变:
高质量发展引领 产城融合是目标
“全国纺织看广东,广东纺织看中大”。1月21日,随着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选出更新改造合作企业,全国闻名的中大纺织商圈主体所在的康乐村鹭江村更新改造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海珠区构建的“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中,中部要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整合区内大学、大院、大所科研资源,全面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创新迭代、产业升级,实现生产、创造与自然无界共生。广州市2021年重点工作也提出推进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地处“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核心地带的康乐鹭江,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为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更新改造将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商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吸引先进制造业的总部或研发平台落户。
康乐鹭江只是一个缩影,最近一段时间,海珠区城市更新按下了“加速键”。仅2020年11月3日至12月6日,就有7条村相继发布招标公告。共涉及居民10875户,户籍人口24564人,总用地面积430.7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6.6084万平方米,改造投资总金额约947.56亿。
这背后,是海珠区优化三大空间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海珠不仅按照市的统一部署,编制了“三年”“五年”“十年”城中村改造实施计划,而且对改造规划和招商提出高标准要求,要达到兼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带动产业升级的目标。明确产业导入的内容与要求,保证项目建成后产业导入有实质性成效。兼顾民生关切,要求竞标人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尽快形成交通顺畅、快速高效的路网体系,优先配建改造范围内的学校、道路等公共配套。
通过旧村旧厂更新改造,不仅能为海珠释放大量土地,解决原来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差、消防隐患大等问题,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又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新动能。广州中心城区改造面积最大的海珠沥滘村,截至今年1月已经完成了启动区超过36.7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拆除,并全面启动6个地块的建设,产业建设量接近总建设量的60%,未来预计有7万人在此就业,在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海珠湿地
融合之变:
文商旅深度融合 转型发展强动力
海珠区拥有全市唯一、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天然禀赋,42.2公里的生态水岸已经建成多段碧道、绿道,海珠国家湿地蜚声国际。这里同样人文荟萃,有见证中外文明交往和贸易发展的海幢寺——潘氏大院、黄埔古港古村、太古仓,邓世昌故居、孙中山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岭南画派祖庭十香园等史迹。当然,广州的城市地标广州塔也在海珠。
如何将海珠的生态人文优势充分展示,海珠区正在高标准加快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传承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会展文化等文化特色,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经济活动文化内核。计划打造一批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展示区,建强全域文商旅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知名节会品牌、旅游品牌、餐饮品牌,全面打响文商旅海珠区域品牌。
充分发挥海珠环岛亲水优势,注重保护与活化,高品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以修旧如旧模式打造文商旅融合特色体验区。引入有实力的建设运营主体,集中力量加快洪德巷核心区升级改造、有机更新。精心谋划分步建设广州塔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琶醍啤酒文创艺术区、太古仓片区、海幢寺-潘氏大院片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加快海珠桥南广场区域品质提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交通承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广州塔南广场珠江景观桥、羊城广场和广州美术馆等文化新地标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建设。
文/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