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退休年龄总体偏低问题比较突出,适时推出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势在必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工作年限相应减少,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也有所减少,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中国老龄化趋势持续加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降低,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2月2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的改革方案。游钧表示,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探索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社会政策,因此有关部门对相关具体改革方案的出台,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
当前我国退休年龄总体偏低问题比较突出,适时推出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势在必行。我国实行的是基于法定退休年龄的强制退休制度,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目前实行的退休年龄规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等因素确定的,已不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近年来经过广泛讨论,社会对如何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已经达成若干比较一致的看法。首先是“渐进”的方式问题,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小步慢走”式渐进,也就是一年或几年调整一次,每次调整退休年龄几个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达到预定目标年龄。比如,政策施行以后,某人是60岁零3个月退休,另一个人第二年退休,则是以60岁零6个月的年龄退休。“小步慢走”式渐进,通过小幅逐步调整,可以有效减少社会震动,争取更多支持。这种延迟退休年龄设计,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体现了政策调整的科学和务实态度。
目前,另一个达成比较一致看法的问题,就是未来最终实现的法定目标退休年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预期寿命也从40岁左右大幅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而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当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1%,到“十四五”末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研究海外情况可以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在65岁左右,个别发达国家甚至达到70岁。对于目标退休年龄,综合国内外实际情况,从全面兼顾、理性延退的思路出发,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到2050年前后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是比较可行的。
广泛听取意见,凝聚社会共识,适时推出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利国利民。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工作年限相应减少,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也有所减少,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中国老龄化趋势持续加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降低,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另外,渐进式延迟退休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有利于保持社保体系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较长时间酝酿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正逐步转向具体实施阶段。只要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我们就一定可以拿出最佳的方案。只要按照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我们就一定能确保方案获得广泛支持和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