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九鼎体育app:倪大红撒贝宁古今对话~

来源:网络 2021-02-16

2月12日农历牛年大年初一,由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首期节目《尚书》中,饰演“护书人”伏生的倪大红以及“读书人”钱宗武、蒙曼、王启发、撒贝宁、王嘉宁带领观众们一起识读《尚书》,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第一期《尚书》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主演倪大红的微信指数一天从8万升到342万。观众普遍认为该节目“中国思想棒,主题立意高,演员表演精,戏剧表现强,节目制作牛!”意犹未尽的网友们还在微博、知乎、豆瓣、B站等社交平台上对节目展开热烈讨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给予2分钟报道,认为其“凭借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

聚焦中华经典讲述传承故事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再度联手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成功创新经验之上继续升级,将原有融合表达方式升级为“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让大家看到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通过创新表现手段,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从适合电视呈现的诉求出发,进行了大胆创新。节目为每部典籍找到一个人格化的符号,以人物为叙事主体承载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讲述典籍中代表性的故事,阐释典籍的主旨思想;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法,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同时,270度立体舞台,营造出多空间、层级式的“故事讲述场”,两边舞台中间有甬道连通,既能实现时空对话的创作理念,也能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首期剧本修改了53个版本

《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尽管这是一部被形容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无法忽视其珍贵的价值,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战性极大,需要对典籍进行通俗化、生动化、艺术化的“电视转码”。主创团队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酝酿、打磨,其间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各大单位机构、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并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严格把关,确保学术严谨性和表达准确性。

第一期节目《尚书》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护书人”“当代读书人”对谈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的戏剧导演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优秀导演、演员林熙越。

首期节目《尚书》中,由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相传孔子编《书》,伏生护《书》传《书》,晁错奉命学《书》。其中伏生生逢乱世,以命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倪大红以身入戏、以心入情,生动再现了先贤风骨神韵。

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这也是曾经在北大剧社演了不少戏的撒贝宁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出演戏剧,“在舞台上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对于《尚书》的崇敬之情,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了。”

在节目开辟的另一空间内,主持人王嘉宁和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三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看得懂、听得进。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