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黄磊
阅读提要
去年,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40.5%的情况下,三季度强势转正,全年好于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56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十。武汉在危难时刻爆发出的不屈力量,展现了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武汉迅速复苏的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该市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提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1月30日,武汉“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科教优势尚未充分“为我所用”
代表、委员们认为,撇开疫情影响因素,大武汉自身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是科教大市,有130万大学生,80多所高校。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是武汉最大的富矿和本钱。但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富矿挖掘不够,武汉创新发展方面仍有明显短板。
武汉市人大财经委委员、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新强提出,在国内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中,武汉缺少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
创新型企业发展不足。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表示,2019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十,在新发展格局下,武汉区位、交通、科教、产业、市场等优势更加凸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交汇聚力,中央一揽子政策支持落地生效,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空前团结,武汉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马新强认为,长三角、粤港澳创新辐射带动力强,也聚集了大量武汉市企业的优质客户,可以鼓励武汉市内企业、高校跨区域与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应用型技术发展。
牵准“牛鼻子”,积蓄新动能
汽车产业是武汉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武汉市汽车整车产量155万辆,产值达32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2016年,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市政协委员、汉南区政协副主席龙桃仙表示,发展下一代汽车是武汉市汽车产业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武汉市应以此为抓手,积极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未来竞争的关键领域。武汉市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仅东湖高新区就已集聚120余家从事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人工智能更是催生出红外热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大数据防控、辅助诊断技术、机器人无接触配送及远程办公等应用场景。《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武汉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数综合评分排名全国第八。
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规划,进一步摸清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阶段和特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各阶段发展重点与实施路径,设计智能经济创新发展总体战略框架;进一步加大对汉产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首购首用”,扶持企业拓展市场资源;加快组建全市统一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发布和对接平台;抓住当前消费数字经济转向产业数字经济的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与武汉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要就地“楚才楚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楚才难为楚用,同样令代表、委员扼腕。
当下,各国各地区对“高精尖缺”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武汉市海外人才和高层次国际人才明显不足,海外高层次人才仅300人,特别是缺少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科研国际领军人才,以及拥有足够知识宽度和广度的通用型国际科技人才。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孙建萍建议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持续改善体制机制层面的制约,秉持全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理念;以“支持留学,鼓励回汉,来去自由”和“鼓励国际人才以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使人才个体与单位组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优化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法律法规、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等,完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政策措施,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人才政策。
孙建萍指出,武汉应充分发挥高校众多、院士专家众多的优势,招揽更多海外领军人才来汉工作,引领武汉十大高端产业发展。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表示,武汉应着力在全社会形成“尊知重才”社会氛围,包括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科研管理体制等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创新型人才,调动社会各界科技创新热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