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或将迎来重大突破!1月31日,中办、国办公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根据方案,我国将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意味着,户籍改革将更进一步。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同城化累计互认”概念在近两年多次提出,它的实施无疑会推进城市群相关人口的流动和落户。但实施过程中也有难度,“因为户籍制度改革背后其实还是一个地方层次的财政能力、管理能力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需要整个城市治理体系的改革。”有关专家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城化累计互认
推进情况如何?
2020年可谓户籍制度开拓创新、全面开花的一年。去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等户籍改革内容。
去年10月28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完善人才引进和积分落户政策上,表决通过的《条例》要求推动人才城市的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
长三角地区的苏州率先打响“同城互认”的第一枪。去年12月22日,苏州市政府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调整落户政策,其中包括租赁人口落户、积分落户与南京互通等重大举措。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南京的社保和居住证作为一个加分项,列入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比如你在南京就业缴纳一年社保,一年积分算30分。你再来到苏州落户,也认可你在南京的这30分。”不过,记者询问南京市公安局户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对方表示,在南京积分落户就是要求在南京当地缴纳社保满两年才能落户,和省内其他城市暂时没有互通。
今年1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方案指出要推动两地户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全面启动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同时,川渝还将推进居住证互通互认,包括推动两地居住证登记信息纳入政务一体化平台。在社会保险方面,《行动方案》提到了“协同认证”。其中,包括推动农民工、新业态新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受户籍限制,在两地便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异地参保人员缴费年限互认。实现两地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
同城化累计互认
带来哪些利好?
小刘是安徽马鞍山人,老家距南京只有60多公里。四年前她从北京的公司辞职到广州工作了一年,最近三年都在上海工作。2019年起,长三角开始公积金、社保一体化。去年,她把户口转到南京,过起了“两地生活”——在上海工作,在南京安家。她说,其实自己更心仪广州,“如果户籍准入同城互认能够继续扩大范围就更好了。”
小张去年离开北京,在苏州注册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在长三角地区,苏州的GDP仅次于上海,“这里环境好,成本低,房租低很有吸引力。基础设施和北京几乎没有差别。”更重要的是,苏州在上海辐射范围内,依然可以享受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优势与便利。有江苏网友指出,如果省内年限互认的话,对落户南京太有利了。
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的协同发展,就是在区域内部形成一套很好的系统。在这个背景之下,区域内部之间的人才流动,不会因为换了城市,让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成本产生很大的变化,或者说他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一个很大的落差。”
王鹏认为,如果现在能够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了周边区域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的均衡性分布,而且积分也可以互认情况之下,务工人员对自己工作生活的落脚城市,就有了更多选择。
王鹏以上海为例,如果务工人员在上海工作,但又无法落户,就可以将目光瞄向周边城市。“如果说在苏州或者周边城市能够实现互认的话,当地的收入、产业链、工作机会,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可能跟上海差异不是很大,而且到上海交通便利,能够受到上海辐射。我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房价相对较低,生活节奏没那么快,环境更好的周边城市。它又能落户,积分也能互认,势必会带来人才要素流动,同时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转移,创新的转移。”
同城化累计互认
面临哪些障碍?
王鹏认为,同城互认带来的便捷,可以从三个维度解释。从个人角度来说,有利于这些外来人口更好融入当地生活,生活便利程度会更高。从人口的管理角度也更有利。此前城市之间的数据没有互联互通,当地管理部门面对落户问题,要重新去采集数据,不利于人口管理。从宏观意义上,积分互认有利于调节人才要素,让资源有序流动,让人才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承担成本会更低。
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陈新光对记者表示,根据《行动方案》,我国同城化累计互认,目标锁定在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陈新光还指出,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看,研判最先实行“同城化累计互认”,可能是在沿海城市都市圈和东部及中部地区的城市群。但实施过程中也有难度,“因为户籍制度改革背后其实还是一个地方层次的财政能力、管理能力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需要整个城市治理体系的改革。”
陈新光指出,研究还表明,实施此项改革,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下是可以承受的,但需要有配套的举措,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