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9月20日发表题为“重调公私屋比例 增私楼供应”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特首林郑月娥下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料会以房屋问题为重点,提出一些措施以增加供应,稳定楼价,纾缓社会怨气。过去两年多,政府一直拿不出有效方法增辟土地,只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搞"大辩论",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以致房屋供应捉襟见肘,楼价因供求失衡高企不下,而政府却把公营房屋供应的占比由六成增至七成,令私楼供应不加反减。楼市能否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供求平衡,这样才可纾解市民置业难的问题,为此,政府应将公私楼比例调回六四之比,令私楼供应得以增加。
供求失衡 难纾市民置业难
香港房屋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供应不足,政府本应想方设法,排除困难,以最大力度增辟土地,但政府却用了整整一年多进行"公众咨询",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搜集不同意见,经过多番争拗,结果提出了一些本来政府早可实施的建议,把原应十万火急的辟地行动拖慢。
更甚者,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把一些可有效增加土地的措施束之高阁,其中包括放弃用郊野公园边陲荒地建屋,令住宅地买少见少,救火的近水与远水皆缺,楼价如何能稳定?
房屋供应不足问题本已十分严峻,但政府为求将轮候公屋的长龙缩短,把公私营房屋供应的比例,由六四比提升至七三比,原来可供兴建私楼的部分土地,要转为兴建公营房屋,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私楼供应变得更加紧张,楼价自然居高难下。
据运输及房屋局早前发表的数据,因增加土地举步维艰,未来三四年潜在私楼供应量只有九万三千伙,连续几季横行,更因政府将公营房屋供应比例提高,预计两年后上述数字会跌穿九万伙,可见政府这项措施对私楼供应的影响很大。政府急欲纾缓公屋不足问题,却只挖东墙补西墙,拿私楼开刀,结果令整体房屋供应失衡的困局更难纾解。
风暴将临 不应派钱挽民望
基层市民对公屋的需求日大,政府确须努力解决,但同时要做的,是"做大个饼",加快增加建屋用地,让公私楼都可以有更多土地兴建,并回复六四比例,确保两者皆有足够供应,才可以惠及全民。硬将公营房屋比例提高,并非解决房屋问题的善策。
除了房屋措施,特首的《施政报告》料也会提到如何改善民生。近日有消息指,由于政府受政治风波影响,民望不断下跌,特首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或会考虑向市民派钱,以挽回政府民望。
若特首与财政司司长有此想法,实在十分可笑。目前香港经济正惨受反修例风波和中美贸易战两面夹击,特别是近期的暴力冲突,已重创旅游、零售、航运及展销等行业,市况惨淡,百业萧条,第四季料将陷入经济衰退,政府库房收入也势必大减。面对这场超级风暴,政府必须保留弹药,为抵御逆境作好准备,此时打开库房向全民派钱,乃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