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张晶 张友华
阅读提要
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借力“数字乡村”试点,绘制“数字乡村”一张图,促进乡村智治;建农业专家库和问询平台,实现农民与专家“隔网对话”;精准监测大棚温湿度,实现农作物精细种植。
村内一图联动
所有动向随时掌握
“你好,我是村委会工作人员,春节回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2月1日,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村委会,村官蔡健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查找务工人员信息,电话摸排村民务工地点、返乡时间等,提醒他们返乡时注意防疫。
蔡健介绍,颜闸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排查任务重,利用“数字乡村”平台上的务工村民信息,精准摸排返乡人员,有效防控疫情。
2020年,颜闸村被纳入全国数字化乡村建设首批试点。去年底,“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通过省级验收。
项目建设方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投集团)综合办主任隆刚介绍,过去颜闸村各种信息要么没有,要么相互独立,查找不便。“数字乡村”建设将村里的地理、人口、产业、田块、房屋等信息,全部统一到平台上,实现“万物联网”。每户村民都有账号,方便查询。
平台还将村里所有监控信息,统一集纳,村里环境整治是否到位、哪里出现安全隐患、汛期哪里水位比较高等,一图显示。
“人在家里,就能随时掌握全村动向。”村支部书记鲁永仕介绍,平时哪里路灯坏了、哪家门外有垃圾等,可及时处理。疫情防控期间,哪里有人员聚集,可随时喊话。
“有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后,村务管理更规范,村里安全性和颜值都提高了。”鲁永仕说。
种植难题一键问诊
农业专家隔网答疑
中午时分,在荆大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菜薹基地,技术人员彭显方从手机上打开“数字乡村”平台,轻点“我要问”选择专家。几秒钟后,平台就接通了省农科院专家陈娉婷。
“专家,你好!今年村里种的菜薹,部分植株出现空心,请问是什么原因?”彭显方看着病株菜薹焦急地问。
“这是软腐病。”在那一头,专家给彭显方一一解答,要求他将病株菜薹拔掉,并用生石灰杀菌,还建议来年更换品种。
颜闸村是菜薹、甘蔗种植大村,但由于位置偏远、信息不畅等原因,以往常出现遭遇病害不能及时治理的情况。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后,平台将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畜牧水产、蔬菜等方面的专家信息纳入,村民遇到害虫识别打药、农作物病害治理、施肥多少等农业技术难题,都可通过平台与专家“隔网对话”。
鲁永仕介绍,去年8月,村里技术员鲁永海发现甘蔗出现红心,自己查阅资料仍不得其解,便通过平台联系省农科院专家求助,最终成功解决问题,村里甘蔗丰收。
隆刚介绍,目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有5个试点村,将来会在更多县市、更多村推广,更多村民将实现与专家“隔网对话”,解决农业生产种养难题。
大棚里安“听诊器”
实时监测温度湿度
走进丰泽园生态农业园,大棚内红红的草莓,令人喜爱。这个大棚是依托数字乡村建设于去年5月建成的精细种植试验棚。
在大棚一角的草莓丛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一个黑色小柱子插在土壤中,一头还接着数据线。
“这是土壤温湿度和PH值传感器。”公司负责人樊斌介绍,草莓等水果种植,需要对温度、湿度精准控制,温度高了或低了,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口感。大棚内安传感器,实时将草莓根处的土壤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传到大棚数据箱,然后再传到“数字乡村”平台上。通过手机,坐在家里,就知道大棚温度高低、是否需要浇水等,非常方便。适宜草莓生长的PH值为6.2左右,通过实时监测PH值,据此调配营养液,控制其营养成分,保证草莓适宜的生长环境。
“公司引进的新品种,都要先在试验大棚内种植,以免盲目规模种植造成损失。”樊斌介绍,通过试验种植,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品种,并测量适合其生长的最佳温度、湿度和PH值。此前,公司种植番茄,先后引进10多个品种,经试种,最后选定适合本地气候和群众需求的樱桃番茄,实施规模种植。
长投集团董事长何大春介绍,长投集团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拓展“数字乡村”平台功能,将其广泛用于乡村环境监测、人居环境整治、废弃垃圾处理等领域,以生态之手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样本。
暖阳之下,颜闸村宛若入春。“有了‘数字乡村’平台后,村里环境更美了,农产品更好卖了,收入也提高了。”村民鲁承林兴奋地说。